一個人「喜歡」著,能夠散發出很強大的心靈力量,被喜歡著的人會察覺那個人的特別,更可能會更注意他,但是,那卻不是兩個人在一起的要素。

不是你要,就會得到

愛,是更高境界的情感需求,需要兩人的付出、建立與關注。

《不斷幸福論》中提到
P.254:「與伴侶的結合會製造出幸福感受,而身體的愛有助於彼此相處。人類不同於大部分生物的地方是,人類被設定成要與一位伴侶維持長久的結合。因此大部分的人類自然就會有一夫一妻的傾向,並透過腦內複雜的調節系統來傳達這個傾向,而在這些調節系統裡,子宮收縮素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這可能可以解釋,為甚麼持續的愛侶關係能比友情帶來更多溫暖與安全感。」

沒有深耕兩人的關係,無法達成「愛」的感受,喜歡與愛從來不同,你會捨去一點自由,換來更深刻的情感滿足,至於值不值得?反正這也只是科學家的建議。

P.255:「好朋友能給予很多支持,但很少能完全取代伴侶關係,因為生活伴侶之間互相扶持的意願總是比朋友更強烈。畢竟光是親密愛人的身體碰觸就可以減緩沮喪與壓力。」

P.255:「簡言之,良好的伴侶關係,加上性生活的頻率(這一點與伴侶關係的品質互有關連),是決定了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外在因素。相較之下,經濟情況、工作、居住、或休閒活動遠遠沒那麼重要;然而我們經常把許多時間與精力放在賺錢、工作與休閒活動上,而不是花在伴侶身上。這一點很需要改變。對於長久的人生幸福來說,沒有什麼事比得上為別人付出時間,並且深入感受對方的內心來得更有收穫。」

這本書還寫了兩段話

P.250:「寂寞除了代表壓力之外,甚麼都不是,寂寞對身體是一種長期負荷,會造成煩躁不安,使得思想與感受因為壓力賀爾蒙的影響而混沌不清,抵抗力也減弱。孤單讓人悲傷,使人生病。」

P.251:「正因為接近人群是影響愉快與否的重要因素,所以挑錯了同伴可能會比原來的生活帶來更多壓力。持續的人際衝突會削減心理的安適感,而身體也要付出代價。」



所以大家想要幸福,還是去找個能付出的伴,好好愛他護他,噗!慎之慎之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tilda絮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